2007年8月20日星期一

Alternative Eyes ·香港電影·一個八零后的小孩(代发刊语)



BY NICHOLE

一個月的時間,我們從有意創立Alternative Eyes,到今天將第一期的文章整合完畢。這真是一個感人的過程。msn production的中途擱置讓我們意識到用鏡頭説話是多麽不容易的事,想法太多,技術限制,於是明白,再爛的電影,也應該用尊重的目光給予批評。退回我們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内,若不能用影像,便可用文字。所以有了映像(alternative eyes)。

在這籌備的一個月裏,每個人心裏都有著進退起伏的掙扎。你以爲你做的很有創意,卻看到更爲專業和成熟的一份份電子雜誌。你以爲你的筆頭很嫺熟,到下手之時才發現自己過往的想法太幼稚和自我。你以爲這同寫私人blog分別不大,但要吸引別人作爲讀者卻更要求一份理性和揣摩。

而我個人在這個過程中的感悟便是,我們需要放平心態。我們不是做雜誌,我們只是一個聯名部落格。我們愛電影,我們只是爲了交流,積聚,還有自我磨煉。

這一個月有過s的短暫消失,還有我病奄奄的掉隊。幸虧M極有責任感的堅持,作爲創刊負責人的不懈催促,還有在某兩位導演仙逝時及時的獻稿。傳説中的美術指導Bunny為我們設計了logo和cover。圖片由法籍獅子人提供,上面這張圖讓我們三個一眼中意。我的理由是它似極法國版的東邪西毒海報(冷)。文字方面,除了我們自己的一些稿子,還有一些優秀的特約撰稿人也慷慨捐助。Eric的杜琪峰,靜遠的陳可辛,S友人的十年一戯,Jason頗具學術風範的queer cinema。有趣的是,熱愛香港電影的人鮮有不關注王家衛的,而我們中間大部分又都是愛極他,只是沒有一個人寫。也許是怕掉入陳詞濫調的坑,自覺不是潘囯靈便也羞于談王家衛?於是我們想到了HKU某lecturer關於王家衛的一篇著名撰稿,在二十一世紀的網絡版上已經登出,也有無數的blogger進行了轉載,雖然未經作者同意,不過相信冷漠的dr.y是不會介意的吧。

希望過了假期,諸多不在狀態的寫手可以儘快復蘇腦動力,成爲我們的撰稿人。
第一期做香港電影,一是應景于香港回歸是周年,二來也算了卻我個人對香港電影深厚的感情。儅很多人問我喜歡什麽電影的時候,第一個從腦中跳出來的竟是諸多港產片。我對香港的認識,10%來自家人,20%來自香港流行音樂,30%來自香港電視劇,40%便來自香港電影。沒錯,香港電影對我而言始終是電影的啓蒙。

小時候每年要看的香港賀嵗喜劇片,一群明星,大大小小,熱熱鬧鬧。一部家有喜事可以成爲假期后整個班級的熱話。意不意外,開不開心,周星馳張曼玉,張囯榮毛舜君。開始認識周星馳,逃學威龍,唐伯虎點秋香,國產淩淩漆,食神,大内密探,喜劇之王,儘管嫌他不夠精致,儘管覺得有點俗氣,但只要看過五分鐘,卻必定忍俊不禁。沙龍的老闆放着周星馳,一個人笑到抽筋,不斷地提醒你,你怎麽不笑啊,這樣憋着要生病的。你知道,那些老了掉牙的橋段已經不再發光,我們長大,老周開始做導演,地球運行到了新的次元空間,但有誰可以抹殺一度的輝煌璀璨。

小時候喜歡看古惑仔。直到今日依然有同齡人會這麽問起:香港真的有這麽多古或仔麽?坐在電視機前,對一些粗口半生不熟,卻被黑幫兄弟情誼深深感動。於是想,做死黨便要做成如陳浩南同山雞那般。條子總扯上廉政公署,義膽俠情必是出現在社團手足閒。黑幫警匪片從小看到大,無間道讓人驚艷,黑社會卻走上了迂回。發現有的東西還需純真年代觸碰,黃金歲月的電影,還有青蔥歲月的自己。後來鄭伊健成了華英雄,白髮飄飄只會裝蒜,陳小春成了穿着肥tee肥褲的街頭中年。一首友情歲月燒在了那特定的日曆上,再度翻唱,僅是致敬。

打打殺殺還有功夫片和武俠片。一直不喜歡成龍,覺得那個大鼻子猶如梁朝偉的眼神一樣太過邪惡。小時候瘋狂喜歡李連傑的電影,精武門和冒險王,明信片壓在玻璃下,一放就是幾年。看看黃飛鴻,看看方世玉,覺得行走江湖是一件很酷的事情。

小時候還喜歡鬼片,叫得稀里嘩啦抱着枕頭公仔也要看完的那種。日本鬼片太過陰森,看完一部有一個月不能獨自去洗手間。香港那時的鬼片卻是不同,充其量是打打馬吊多出來一只手,結果就在王晶肥嘟嘟的臉部特寫上噴了飯。看看再老些的電影,撞到正,胭脂扣,倩女幽魂,原來鬼片還能這麽拍,原來鬼片不單單是鏡子裏奪了個人或者樓梯上多了個影子。後來的香港鬼片開始變得“日韓化”,内地審查制度爲了推崇無神無鬼論,硬生生地把結局變得唯物主義。一出鬼戯,嚇得半死,到頭來卻不知所云。林嘉欣成了出了名的“鬼妹”,漂漂亮亮的臉蛋總帶着怪物的陰影。有個香港人說,現在的點心真是沒法吃,看看叉燒包麽想到八仙飯店,包子又是新龍門客棧,餃子麽來了個三更。。。全民瘦身。

後來人大了,就不再糾結打打殺殺風風火火。

喜歡張囯榮。幾乎看了每一部電影。甚至有第一部被某吳姓電影人騙去拍攝的III級片,唯一的收穫是知道了賈寶玉就應該長成那個樣子。看張囯榮的電影,幾乎囊括了香港電影“黃金時期”的發展歷程。有過青春勵志片喝彩鼓手畢業生,有過古裝武俠電影楊過小龍女東邪西毒東成西就,有過搞笑賀嵗片大富之家金玉滿堂大三元,有過警匪動作片英雄本色藍江傳,有過愛情小品金枝玉葉戀戰沖繩,有過文藝電影春光乍泄阿飛正傳胭脂扣霸王別姬,有過愛國民族電影紅色戀人,有過公益電影流星雨,有過魑魅魍魎異度空間。

感動于新浪潮的兩代人。許鞍華譚家明徐克方育平,王家衛關錦鵬嚴浩張之亮。電影可以這麽拍,奇芭可以這麽開。

多得David Bordwell那一句盡皆過火,盡是癲狂,最大程度上理清了那種朦朧的眷戀。日本電影好,韓國電影好,美國電影好,歐洲電影好,卻都無法替代香港電影之于我的重要性。在那個中國電影還處在秋菊的年代裏,在那個錄像帶裏盡是好萊塢超車槍戰爆炸外加繁體字幕(類似米高傑克遜之類。。。儘管MJ並沒有出現在那些電影裏)的年代裏,是香港電影填補了空白,並填的滿滿當當。

最後簡單闡述我對當下香港電影的一個看法。去年年產51部電影,有人都說香港電影快死了,臺灣電影的屍體躺在那裏做標本呢。也有人說香港電影邁上了精英化,重質不重量的道路。有人說香港電影公認的黃金期已經過去,並一去不再返。也有人說,真正的黃金期根本不是八十年代中后至九十年代中,而是八十年代初期的新力量衝擊。更有人說,北靠神州,百年機遇。而我個人覺得,香港電影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轉型探索期,萬般皆有可能。只是拍電影的和看電影的,都要記住切忌比較,過往不賴,卻畢竟是隔着塵埃玻璃的過往,觸不到也回不去。打開思路尋找新的定位才是當務之急。只手遮天已是不可能,分一杯羹卻綽綽有餘,切勿妄自菲薄。

2 則留言:

M小鱼 說...

看到这个的时候,特别感动.于是和E一样觉得应该拿来做发刊语.

回想一路走来的会议\电话和MSN从夏初一直到秋天走近的激动,以及约不到稿的失望,现在觉得都值得.

我们会一直走下去.

Nichole Tong 說...

只是有點太個人化了,影響了我的學術氣質。。。